最初聽說法夫(Fife)這個地方大概是在10年前,從愛丁堡藝術節和國際圖書節上聽來了溫暖入心的James Yorston、King Creosote等人的音樂,知道了他們就來自蘇格蘭法夫的獨立音樂圈Fence Collective。東海岸這一片,數年前到過民風淳樸的16世紀漁村Pittenweem,漁村倚著高爾夫球場Lundin Links。第一次看見連著海灘的綠茵,印象極深。不久,我到同屬於Fife地區的小城聖安德魯斯的書店Topping & Company Bookseller去,參加作家大衛•米切爾(以《雲圖》聞名世界)的讀書活動。小說家一邊在朗誦,屋頂上海鷗一邊在鳴叫。出門才見到,原來這又是一個海灘與高爾夫的不離之地;走在高爾夫公開賽的綠茵場上,我還得知這裏就是「現代高爾夫之鄉」。多年後,我再次來到這個12世紀時曾經的皇家自治鎮,走在西沙海灘,也就是1981年電影《烈火戰車》開場時一羣人在大海灘上跑步的慢鏡頭拍攝地。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開幕式還專門有一個環節向此幕致敬。
西沙海灘挨着聖安德魯斯的古老高爾夫球場,我入住的Rusacks St. Andrews酒店就在球場邊上。球場就是一個公共空間,要穿過時看著點沒人擊球就好。大風天,但擋不住幾位裝備齊全的球手在揮杆。綠茵側畔有一道小溪,六百年前這兒的居民就有茶餘飯後打高爾夫的習慣,時至今日,高爾夫在蘇格蘭也一直是百姓同樂的活動。1457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二世曾經對高球下禁令,認爲年輕人「玩物喪志」,應該多花時間練射箭。誰知不到半個世紀後,繼位的國王詹姆士四世自己迷上了高爾夫,禁令自然也被廢除。
夜裏挨着北海入眠,在久違的海鳥聲中醒來,波濤滾動,連緊閉的落地窗也關不住。走出陽臺,一大早就見到高球愛好者在這個全世界最古老的18洞球場上開始新一天。附近整條街上,全是賣高球周邊商品的店。今年夏天全面翻新後開張的酒店,不出意外也在軟裝細節上突出「高爾夫」主題:走廊和房間的地毯圖案和配色都參考了高爾夫球場的標示線,頂層餐廳「18」牆上掛了一排高爾夫名將的照片。酒店標誌直接就用上了交叉擺放的高爾夫球杆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