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跨兩個週末的EFG倫敦爵士節進駐「南岸中心」時,聖誕亮燈也同步跟上。每年這個時候辦「爵士節」,也許最接近世俗意義上的「過節」氛圍。
去年不得已辦了一次線上音樂節之後,爵士節今年恢復了線下演出。在9天密集的三百多場演出中,爵士節用上了倫敦的75個場所。其中除了從東到西的幾個爵士俱樂部,大多數都是非傳統意義上的爵士樂演出場所:從南岸中心、巴比肯中心,到酒館、小學校園、教堂、火車站旁的社區中心都有。既開拓了原本上演室內古典樂爲主的威格莫爾大廳,也延伸到了專門上演實驗音樂的東倫敦小場所Café Oto,並在當中迎來了國立青年爵士管弦樂團演繹約翰•左恩(John Zorn)作品的難得時刻。兩個週末,每天都有三四十場演出同時進行,週中也每天有數場表演。這實在是有點爵士節跟自己較勁的意思。不過一想倫敦平日的文藝供需,這樣的吞吐量也不過是忠實於這個文化都會的胃口而已吧。
爵士樂在倫敦的發展雖有淵源,但爵士節的歷史卻並不長,而且最初起源於地方。40多年前,倫敦康登區(Camden)在當地的「康登節」中新加入了一個爲期一週的爵士節,並用了15年時間發展成了頗成規模的爵士音樂節,但演出場所也還只侷限在康登區之內。1993年,康登節停辦之後,這個節慶的主辦機構「Serious」獨立門戶,在倫敦藝術局(London Arts Board)的支持下創辦了「倫敦爵士節」。10年之後,爵士節規模越做越大,並開始以贊助商、瑞士私人銀行集團EFG冠名至今。爵士節每年11月舉辦的傳統也在延續。倫敦爵士節從10年前開始與專注古典與爵士音樂推廣的英國廣播公司第三臺合作製作,三年前,「英國廣播公司新一代爵士音樂家」大賽的決賽還被納入了爵士節的節目單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