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電動汽車

爲什麼多路資本爭相湧入新能源車賽道?

仲偉鴻:技術承載能力和產業相容性是新能源車作爲「平臺級工業品」的重要特點,也是新技術公司爭相進入這一領域的重要原因。

2021年,新能源汽車仍是投資界最熱門的概念之一,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仍在不斷湧進本已擁擠的賽道。3月30日晚,小米董事長雷軍宣佈小米智慧電動汽車項目正式立項,首期投資爲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4月9日,小米生態鏈公司石頭科技決定下場造車,石頭科技創辦人兼CEO昌敬親自操盤,成立獨立的汽車公司。先前,華為、騰訊、百度、阿里巴巴、滴滴和中興等科技公司紛紛宣佈涉足智慧汽車業務,準備投入鉅額資金進軍新能源賽車道。

然而,新能源車企業近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2020年,蔚來虧損53.04億元,小鵬虧損27.32億元,理想虧損1.52億元。在這種情況下,爲何多路資本依然爭相湧入新能源賽道?

首先,政策扶持和驅動是一大原因,在政策推動作用下,新能源汽車產業有很強的確定性,市場有巨大潛力。中國國務院於2020年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部分自動駕駛、有條件自動駕駛智慧網聯汽車新車銷量佔比要超過50%,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要在2025年由2020年的5%升高到20%,這大約意味著超過600萬輛的銷售規模。與過去基於產業原因發展新能源車不同,加快節能減排、助力2030年實現碳達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成爲中國發展新能源車的新動力。在中國這樣的政策大國,資本顯然看到了政策扶持和驅動之下新能源車擁有的市場潛力。

您已閱讀27%(588字),剩餘73%(16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