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去年9月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是抗擊氣候變化的鬥爭在過去一年中取得的最引人注目的進展之一。在那之後,世界一直在等待,看中國的下一個五年經濟規劃草案將如何細化其承諾。結果,該計劃關於這一問題的實質性內容少得令人失望,尤其是考慮到中國作爲世界最大碳排放國的地位。
北京方面確實設定了一個目標:讓非化石燃料在中國能源結構中所佔比重,從2020年的15%提高至2025年的20%。然而,在中國的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去年近乎翻番後,這是一個相對保守的目標。中國總理李克強還表示,今年將制定好一項計劃,以確保碳排放量到2030年達到峯值。但是,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幅目標被定在18%,與上一個五年規劃相同。分析人士估計,這將允許中國的排放量從現在到2025年每年繼續成長約1%。
國際觀察人士曾期盼中國在淘汰煤炭方面作出大得多的承諾,例如暫停上馬新的燃煤電廠項目。非營利組織「全球能源監測」(Global Energy Monitor)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新增的煤炭發電能力,是其他國家總和的三倍以上。外界還曾寄望北京方面設定比2030年早得多的碳排放達峯目標。
您已閱讀38%(493字),剩餘62%(8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