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遠距辦公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great WFH experiment?
我們從在家辦公中學到的事情

Working from home is more productive than we had guessed but face-to-face contact will still make a difference
哈福德:這場疫情迫使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裏工作。我們現在瞭解到,在家辦公比我們想像的更有效率。

In February 2014, London’s Underground was partially shut down by a strike that forced many commuters to find new ways to get to work. The disruption lasted just 48 hours, but when three economists (Shaun Larcom, Ferdinand Rauch and Tim Willems) studied data from the city’s transport network, they discovered something interesting.

2014年2月,倫敦地鐵因罷工而部分關閉,迫使許多通勤者尋找新的上班方式。這場混亂只持續了48小時,但當三位經濟學家肖恩•拉科姆(Shaun Larcom)、費迪南德•勞赫(Ferdinand Rauch)、蒂姆•威廉斯(Tim Willems)研究了倫敦交通網路的數據後,他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您已閱讀7%(482字),剩餘93%(67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臥底經濟學家

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是英國《金融時報》的經濟學專欄作家,他撰寫兩個欄目:《親愛的經濟學家》和 《臥底經濟學家》。他寫過一本暢銷書也叫做《臥底經濟學家》,這本書已經被翻譯爲16種語言,他現在正在寫這本書的續集。哈福德也是BBC的一檔節目《相信我,我是經濟學家》(Trust Me, I’m an Economist)的主持人。他同妻子及兩個孩子一起住在倫敦。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