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漢莎航空

德國漢莎「國有化」:一場沒有贏家的三方博弈?

張冬方:對漢莎的救助看起來不過是一樁政府當消防員救火的好人好事,卻陷入了漢莎、德國政府和歐盟三方參與、互相對峙、高度政治化的局面。

德國漢莎航空(Lufthansa)救助計劃幾周以來持續難產中。先是聯邦政府和漢莎拉鋸戰式談判,到漢莎萌生退意,一度考慮破產法中的保護傘程式,再到25日到雙方終於達成一致,第一關終於打通了。

而第二關則是歐盟委員會反壟斷部門。不出意料地,歐盟方向漢莎提出嚴苛的附加條件,默克爾政府第一時間嚴詞拒絕,雙方關係一度緊張,漢莎監事會也延期了對救助計劃的審查。5月29日,歐盟和聯邦政府在雙方做出妥協的情況下達成了一致,當晚,漢莎集團董事會表態接受。

眼下剩下的第三關則是,救助計劃和附加條件需得到漢莎集團監事會的批准和特別股東大會的通過。三關都攻破了,90億歐的新鮮血液纔可以最終輸入漢莎的動脈,延續其岌岌可危的生命。

您已閱讀9%(303字),剩餘91%(29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