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房地產

房產泡沫背後的貧富差距和勞動力市場效率

胡月曉:房地產泡沫阻礙了人口流動。房地產作爲財富分配主管道,不利於經濟可持續成長,也傷害勞動力市場效率,不利於中國經濟轉型的推進。

經濟的可持續成長而言,控制貧困差距的經濟和社會意義是不言而喻的:貧富差距過大,不但增加了社會生活的不穩定性,而且對經濟的可持續成長也有重大影響。從經濟可持續成長的角度,控制貧富差距是比消除絕對貧困(即脫貧),有著更爲重大的意義。從實踐看,脫貧重在「幫扶」,是一種基於社會公平的要素再配置行爲,政治性傾向更濃;而社會貧富差距控制,是要實現經濟「效率」,實現經濟的持續成長和再上臺階!在收入和財富的邊際遞減效應下,貧富差距過大必然帶來總需求成長的不足,當貧富差距和財富階層固化後,一國經濟就會陷入持續的低迷境地。貧富差距被認爲是很多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日本失去三十年的重要社會基礎。

由於經濟結構、歷史文化、思想傳統等的不同,貧富差距在哪個區間纔是合適的、利於經濟持續成長的,各經濟社會間並無一致標準。但無論是市場,還是經濟學家等研究者,對此都能「意會」!「二戰」之後,全球經濟都經歷了城市化的快速進程,城市經濟成爲主要經濟空間佈局形態,貧富差距也由收入差距轉向了財富差距。因此,貧富差距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具有了二個方面的含義:因收入差距而成的財富差距;收入和財富不一致而帶來的財富差距。後一種情況意味著分配不公,收入、創造財富的階層,並沒有獲得應得的財富,這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貧富差距對經濟創造力損害加大的重要原因。因收入帶來的財富成長(市場經濟中收入高意味著能力強,以及社會的認可),會因財富顯而易見的創造性(即使是你上代人創造而遺傳給你的),對社會其它團體也有較強的激勵作用,即社會對這種貧富差距有很大的容忍性,比如中國人過去常言「勤勞致富」,這種富較少受到敵視,富可敵國比爾蓋茲相信西人也會認爲其財富是應該的。但是,一個社會創造的財富,如果普遍地不按創造貢獻進行分配,併成爲社會財富分配主流,甚至引起社會貧富差距過大,那麼該經濟體後後續成長動力必定漸失。比如,對於日本經濟「失去」的原因,日本自己的研究(如池田信夫,2009)就認爲,日本經濟高速成長時期財富由製造業創造,分配卻由「政治分配」,擁有年功序列身份的一代人享有經濟發展成果。

實際上,比起日本「政治分配」的財富分配模式,通過資產市場上的身份商品(positional goods)更能掏空經濟可持續成長的內生動力!從中國情況看,就和真實投資間的緊密程度而言,房地產泡沫和真實投資之間的關係,已由2003年初起的第一個7年(通常認爲房地產的投資週期平均是7年)期間的推動作用,逐漸轉爲之後的抑制作用——地產從實體經濟領域吸納各種資源、特別是金融資源,損害了全社會的實業經營氛圍和創新精神,激發了整個經濟體系的投機意識,增加了實體部門的商務成本,以致產業轉型中商業傾向滑向「租金經濟」!更爲重要的是,房地產對經濟可持續成長的傷害,是對經濟內生成長動力的破壞,是從根子上的破壞,表面上還起著維護經濟平穩發展、防止宏觀風險暴露的作用。房地產在宏觀經濟中的這種作用轉變,根源就在於房地產在財富分配中的作用逐漸增大,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已成爲中國社會事實上的最主要財富分配場所。財富創造仍然是製造業等實體經營領域,但財富分配已轉向房地產,現實中的表現就是房地產成爲居民最重要投資場所,房地產投資行爲決定了個人財富差異。房地產成爲財富分配最主要管道的一個必然後果是社會階層固化,這種財富分配特徵存量分配,且更缺少經濟激勵效應。如果說資本市場中股市對財富的分配作用,還對創新和經濟成長動力激發、風險管理等有持續存在的正面作用,那麼房地產對經濟拉動的作用,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演變,已完全爲其負面作用所超越。

您已閱讀64%(1494字),剩餘36%(84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