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是英國結構生物學家, 因爲對核糖體亞基結構,以及核糖體辨識基因編碼方式和功能的研究,與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和美國科學家托馬斯•施泰茨共同獲得2009年諾貝兒化學獎,2015年當選爲英國皇家協會(即英國科學院)會長。他1952年出生於印度南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均爲印度傑出的科學家,妹妹爲劍橋大學醫學教授,妻子是插畫藝術家。他於1971年取得印度巴羅達大學物理學本科學位後,到美國留學, 1976年獲得美國俄亥俄大學物理博士學位。1976-1978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攻讀生物學研究生學位,1978-1982年在耶魯大學化學系從事核糖體方面的博士後工作,現主持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2019年,他出版自傳《基因機器》(Gene Machine),記錄了美歐各國基因研究的發展過程。他曾多次來華,至清華、浙大、國科大等講學。7月4日,他在倫敦的英國皇家協會辦公室接受了我的採訪,漫談諾獎、科學研究心路,基因編輯及其社會應用、中美脫鉤、中英科技合作前景等。他待人謙遜而隨和,大家都稱呼他「文卡」。
本訪談實錄分兩部分發表。文卡在上部分訪談中表示,現在把獲諾貝兒獎看得太過重要,超過了科學發現的意義。科學發現有時是一個人或幾個人完成的,然而有時是一大批人甚至上千個人,不應該只獎勵少數的幾個人,也不應把科學發現降低爲科學獎勵。而科學家容易犯兩種諾獎綜合症。一種是「前症」,「你認爲自己做了某種很重要的工作,然後開始焦慮是否得獎,你開始做推廣,你出去講話開會,全世界旅行,每到十月份就坐立不安」。另一種是「後症」,「得到諾獎的許多人都已經越過了他們的事業頂峯,已經退休或者將近退休。突然一下他們因諾獎被推到聚光燈下,公衆想找他們作採訪,出席各種會議,邀請他們對各種事物發表評論,比如化學家可能會被邀請發表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經濟狀況之類的意見。」
文卡對學生們的告誡是,做科研是競爭與合作的混合,從事科學必須爲了科學研究本身的原因,是一個終身不斷的過程。「有的地方輸,也有的地方贏,在整個發現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喜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