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諾貝兒經濟學獎以可持續發展爲主題,授給兩位不同領域的經濟學家。一位是史丹佛大學教授保羅ˑ羅莫(Paul Romer),獎勵他在內生經濟成長理論方面的突破性貢獻,爲解釋長期經濟成長的來源和條件奠定了基礎。另一位是耶魯大學教授威廉ˑ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獎勵他在環境經濟學方面做出的突破性貢獻。尤其是爲認識全球氣候變暖的環境經濟學問題和政策奠定了基礎。
羅莫與內生經濟成長理論
羅莫是勞勃•梭羅(Robert Merton Solow)的繼承者和突破者。梭羅是第一個因經濟成長理論獲得諾獎的經濟學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建立的梭羅模型中,技術進步是決定長期經濟成長的最大因素,而技術進步是外生的。當時被梭羅稱爲技術進步的因素或者變數,後來被稱爲全要素生產率,簡稱TFP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所謂TFP,指的是勞力、資本、土地這些投入要素之外的,所有影響效率,從而影響經濟成長的因素,其中包括技術、管理、商業模式、制度等因素。因此,技術進步只是TFP中的一個部分。在解釋不同制度的國家之間,長期經濟成長的差別時,最大的因素是制度。
您已閱讀15%(494字),剩餘85%(29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