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國慶節應該是中國人高高興興過「黃金週」長假的日子。但是,偏偏每年諾貝兒獎結果都是在這個假期開始公佈,這讓中國人在難得爽朗的秋天有些不太開懷。因爲,除了2015年中國科學家曇花一現地獲得諾貝兒生理學(醫學)獎外,在這個代表人類最高科學成就的獎壇上,就不再有中國人身影。而且,更讓人有些坐不住的是,日本人卻幾乎每年都有人獲得諾貝兒獎。進入新世紀18年以來,已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兒獎。今年,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又與美國同行分享了諾貝兒生理學或醫學獎。
對於日本這個鄰國,中國人的情感是非常複雜的,尤其是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對日本甚至有了某種程度的優越感,認爲日本這個國家有些衰落了。而現在日本卻在獲得諾貝兒獎方面高歌猛進,這引起中國人陷入深深地思考:爲什麼日本能在獲得諾貝兒獎方面有這樣好的成就?這些天無論是主串流媒體網站,還是WeChat微網誌等社群媒體上,這方面的文章接連不斷。
我不是研究日本方面的專家,談不了日本的經驗。但是,作爲一個中國的科技工作者,作爲一個對中國科技發展非常關注的研究人員,我想說說爲什麼中國科學家離諾貝兒獎距離還很遠的文化原因,與思考研究相關問題的朋友一起交流。
您已閱讀15%(523字),剩餘85%(288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