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準確預測到了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會以在行爲經濟學領域的開創性貢獻獲得諾貝兒獎,並且在諾獎宣佈的第一時間在喜馬拉雅對他的學術研究做了解讀。今天,我們來聊一聊2018年兩位經濟學諾獎得主的學術貢獻。
本週一,2018年經濟學諾貝兒獎揭曉,獲獎人爲耶魯大學的威廉姆• 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教授和紐約大學的保羅•羅莫(Paul Romer)教授,他們獲獎的貢獻分別是把「氣候變化」和「技術創新」整合進了主流的宏觀經濟分析之中。
對於兩位獲獎者的學術貢獻,我先給大家一個通俗的理解。習總書記經常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這個道理大家都接受,但是假如生態環境保護要犧牲當前的經濟生產,到底要如何來解決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諾德豪斯教授的學術貢獻就是在宏觀經濟學的框架下發展出一套新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您已閱讀8%(393字),剩餘92%(43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