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諾貝兒獎

中國離諾貝兒獎越來越遠

鄧聿文:缺乏自由思想和言論空間,官本位的行政體制和科研體制抑制人才成長,是影響科研、學術、創新的主要問題。

寫下這個題目,可能一些人會不爽:中國不是曾經有人獲得了諾貝兒獎嗎,怎麼能說離諾獎越來越遠?不錯,文有莫言,理有屠呦呦,但是,這充其量只能說中國已經打破了沒有諾獎的尷尬,與我講的離諾獎越來越遠並不矛盾。

文學獎而言,因爲每個人的評價標準不同,很難說獲獎作家就是寫作水準最高的,獲獎作品就是傳世之作。而屠呦呦的獲獎,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事後的補償,因爲她獲獎的研究成果是在上世紀70年代做出的(這並非否定她在該領域仍處領先地位),而在當代前沿的科學研究上,畢竟還沒有中國科學家獲獎。同東鄰日本相比,中國在這方面更是相形見絀。日本18年16個諾獎,幾乎年年都有科學家獲獎,包括今年。美國就更不用講了,每年都囊括了諾獎幾大類別的一半以上獎項。

以前人們在提到中國與諾獎無緣時,一個最大似乎也有說服力的理由是,中國在科研和教育領域投入的經費不多。這在七、八年前是一個實際情況。一定程度言,科學研究是一個燒錢的活,尤其是現在科研,高度依賴實驗,沒有大量的投入,連實驗的設備都買不起,就甭談什麼成果了。從這個角度看,有了錢不一定出得了科研成果,但沒有錢,大機率出不了科研成果,或者出的成果也是二、三流的。

您已閱讀22%(491字),剩餘78%(17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