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

主席爲什麼不能被@?大學生濫權現象的社會學淺析

凌雲、李彤:「主席不能被@」等事件反映出學生對權力無意識的崇拜和對官僚模式的盲目模仿。高年級學生的權力從何而來?學生組織如何演變成了權力氾濫、官本位思想傳播的溫牀?

近日,微網誌上曝光了一張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會的內部羣聊截圖,一位試用幹事在羣中@學生會主席直呼其爲「學長」,並詢問7號是否開會,隨後馬上被兩位高年級學生幹部嚴厲批評教育,要求不能直呼主席爲學長、更不能直接@主席,試用幹事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說話方式。此事件引發網友熱議,讓我們聯想到不久前爆出的中山大學學生會幹部任命公告,在二百多個學生幹部崗位中嚴格區分「正部長級」和「副部長級」,被批評爲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不光在學生組織內部,還有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以下簡稱「中飛院」)的「學姐」(新生代班班長)管理條例,學妹不得化妝,不能和學長走在一起,不能勾搭學長,連小喫街都不允許去,違反條例不但會遭到責罵,甚至可能難逃皮肉之苦。

這幾則案例的出現並非偶然,本質上它們是大學校園裏,高年級學生濫用職權、模仿官僚機構建立等級制度的問題縮影。大學作爲一個「小社會」,學生們在這個重要階段所形成的人際交往和工作模式可能很大程度上影響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主席不能被叫「學長」,體現了稱呼上的特權崇拜,「正部長級、副部長級」暗示了等級層次上的森嚴劃分,中飛院「學姐」更是直接衍生出了一系列層級劃分的符號和標準。

我們不禁要問:這就是我們應該在大學裏學會的人際交往模式嗎?高年級學生的權力從何而來?學生組織如何演變成了權力氾濫、官本位思想傳播的溫牀?以暴露問題最多的學生會爲例,要回答這幾個問題,我們要先理順學生會等這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學生組織的權力來源,以及它們制度建設的背景和邏輯。

您已閱讀16%(632字),剩餘84%(32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