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如果問一個寫字樓的白領:「你認爲自己是弱勢羣體嗎?」不能說全部,但可以肯定絕大多數的人會給出否定回答。受過良好教育、有著體面工作、收入在同齡者中處於中等或偏上,是這個羣體的共同特徵。儘管這羣人也有各種職業壓力和經濟訴求的不滿,但較之計程車司機、外賣等很多用體力討生計的人羣來說,這羣人當然不會認爲自己是這個社會的弱勢羣體。但最近網上熱炒的兩件維權事件卻再次揭露了一個事實——在法律失去其公正性、政府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在權力和資本面前,任何一個社會羣體(甚至包括權力和資本的擁有者在失去這些時)都會成爲弱勢羣體。
網路熱炒的維權事件,一是西安女車主在賓士4S店哭訴著維權的事件,二是同濟大學女博士利用網路力量爲母伸冤事件。前一事件中,女車主犧牲了自己的顏面和私隱,但最終通過製造輿論,將私人事情公共化的方式,得以將事情的結果朝向對自己好的方向扭轉。後一事件中,女博士發誓將用一生來揭發相關地方幹部的不當行爲,來洗清母親的冤屈,不過這一仗將不會那麼容易,因爲挑戰的是公權力的私用者,結局或許是在上訪隊伍中又增加了一個高學歷的人。
這裏筆者並不想對這兩件事情本身做任何評價,想要藉此討論的是,爲什麼類似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如何變革我們的社會環境,不再「逼良爲娼」?如何改善我們的體制而讓人感覺到公正、正義和幸福?對大多數人民來說,過上一個體面的生活也算是幸福了。中國發展到這個階段,也具有了讓大多數人民幸福的物質條件了。但細節決定一切,各種介於資本、政府和人民三者之間的體制缺失了很多細節,就讓人民本來就應當有的幸福付之東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