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70年代末以來,構建一個現代性的社會成爲中國發展轉型的最重要課題,80年代的改革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展開的。「現代性」相較於「現代化」而言,是更高層面的一個概念,它是對現代化本質抽象的結果,包含了思想自由、社會多元、政治民主、社會法治和市場經濟等元素。歷史表明,現代化作爲一個過程或手段,其結果未必是建立社會的現代性,這是由於現代化的內涵往往被異化,比如,在中國語境中現代化被描述爲富國強兵、工業化等物質和效率層面的東西,只有以「現代性」作爲目標的「現代化」纔是完全意義的現代化。所以,「現代性」是比「現代化」更明確嚴謹的概念,中國的社會轉型更應是「現代性轉型」。
在轉型、變革作爲時代主題的語境下,具備現代性特質的領導人是特別重要的「稀缺品」,因爲,僅靠社會自發力量不可能完成現代性轉型的使命,一個現代性的領導人對於在穩定中實現秩序再造特別關鍵,尤其是從舊體制走出來的現代性領導人,更容易帶動社會實現轉型。由於中國社會傳統性根深蒂固,導致現代政治中不缺乏雄才大略的領袖,而缺乏具有現代性的領導人。像胡耀邦、蔣經國這種能夠看得清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並能主動推動歷史發展的人少之又少,因此,他們長久爲人所懷念。
秦曉說「中國現代史是現代化與現代性的雙重變奏」,這是對百年曆史的很精準概括,80年代就是雙重變奏交織最激烈的時刻。關於改革目標,胡耀邦更側重於現代性轉型,而鄧小平更側重於中國語境下的現代化。由於特殊的國內國際環境,以及在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主導下,最終「現代性轉型」讓位於「現代化」。雖然現代性轉型中斷了,但它遺留下來豐厚的遺產,既是對目前改革的激勵,也可對未來改革提供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