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德國的戰爭反思與後默克爾時代

斯圖德曼:直面歷史、併成爲一個更「正常」的國家--人們對德國的這種共識,是默克爾時代的特徵之一。這一特徵如今正趨於結束。

在上週末紀念一戰結束一百週年的儀式上有許多令人感動的畫面,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向白廳和平紀念碑敬獻罌粟花圈就是其中之一。這是德國國家元首第一次參加這個一年一度的紀念活動,也是一次觸動人心的和解之舉,是對艾曼紐•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和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在停戰協議簽署地貢比涅(Compiègne)相互擁抱的感人一幕的補充。

在德國,11月份不僅有一戰結束百年紀念日,而且還有其他許多紀念日。除了1918年西線戰事結束之外,還有一系列發生在11月9日並對德國歷史產生影響的事件:1918年君主制垮臺;1938年攻擊猶太人的「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s);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這使得本月的短短几周讓人心情沉重。

在所有可以預見的嚴肅反思中,德國一些評論中引人注目的是對本來可能的其他結果、對錯失機遇的反思。1918年11月或許給德國帶來了軍事上的失敗,但也帶來了改變的希望。隨著舊秩序被掃除,重塑國家和社會的機會出現了。對左翼來說,這是一個奪取政權並將德國列入新興共產主義國家名單的時刻。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建立民主共和國的時刻。爭論是以武力解決的,後者勝過了前者——但代價是:暴力極端主義將會破壞並最終顛覆所謂的威瑪共和國(Weimar Republic)。

您已閱讀37%(586字),剩餘63%(10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