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與習近平在中國歷史名城武漢舉行會面。印度與中國的兩位領導人彼此致以熱烈問候,品茶聊天,林園散步。習主席表示他只有兩次在北京以外接待到訪外國首腦。而兩次都是爲了莫迪。不過,與其說此次會面展現了兩個日益上升的亞洲大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不如說主要是突出了分歧。自2014年莫迪擔任總理以來,中印關係大爲惡化,尤其是去年在不丹邊境附近的軍事對峙後。雙方都想要「重置」。
在兩位領導人中間,莫迪的地位要弱一些。印度的經濟規模小於中國,其軍事力量更弱。新德里方面許多人擔心此次峯會的潛臺詞是請求中國儘量避免插手邊境事件,這可能會破壞莫迪明年爭取連任。習近平顯得更爲自信,最近他的領導任期得到了無限延長。不過他的上升速度雖快,這位中國領導人在如何最好地管理自己新的全球影響力的複雜性上,也常常表現出不確定。
這種無處不在的不確定感也是美國外交政策思想家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Kaplan)《馬可波羅世界的迴歸》(Return of Marco Polo’s World)的一部分,而這個書名的意思是一個新的、會讓這位13世紀探險家有種奇妙的熟悉感的全球秩序出現了。人們普遍認爲美國處於相對下降階段,而中國、印度及其他新興大國處於上升階段。卡普蘭的觀點則更爲複雜。他寫道:「世界地圖將越來越被一種新的中世紀主義所定義。」國家的力量將下降,而對「城市、帝國和部落」的忠誠將更加重要,就像現代民族國家在17世紀隨著《威斯特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的簽訂而誕生之前那樣。卡普蘭寫道:「世界由於科技進步變得越小,它看起來就越可滲透、越複雜、越讓人難以抵擋,伴隨無以計數的、看似難以解決的危機。」無怪乎即使莫迪和習近平這樣強有力的領導人,也很難理解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