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教育

反思中國中學歷史教育

林非儒:中國中學歷史教育堅持在單一敘事原則下論證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對人物往往採取臉譜化手段,對事件常常站在決定論的立場,這扼殺了學生從歷史中獲取智慧的機會和樂趣。

在漢景帝召開的一次庭前會議上,轅固生與黃生就(商)湯(周)武合法性問題發生激烈爭辯。黃生認爲商湯王和周武王取得政權的行爲屬於竊國,而轅固生則認爲他們乃是以受命於天,以有道伐無道。漢景帝一聽話風不對,立刻制止了二人。

兩位耿直學者型官員的辯論,的確讓漢景帝頗爲尷尬。因爲如果轅固生贏了,意味著只要劉氏政權一旦失德,天下人都可以討伐自己;如果黃生贏了,意味著劉邦乃竊國大盜,劉氏政權不合法。

這番對話暴露了中國長期以來存在的政權合法性問題,確立政權合法來源的難題常常困擾歷朝歷代的統治階層。史料往往就成爲可資利用的工具。因而,中國古代修史工作逐漸形成一項傳統(陋習),那就是當朝政權的合法性需要以前朝的合法性崩塌爲支撐。表現爲前朝「失德」,所以當朝乃「天命所歸」。

您已閱讀11%(328字),剩餘89%(268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