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提到藝術教育,人們往往會聯想到培訓機構給學齡兒童開設的繪畫、毛筆字、鋼琴、芭蕾舞等技法訓練課程。但這些技法的培訓只是藝術教育的一部分。隨著時間推移,大部分少兒時期技法訓練帶來的藝術情趣逐漸消失,並未對今後的生活情趣、藝術審美以及感情溝通產生影響,顯然,中國當下的藝術教育體系在現實生活裏的定位和作用還十分模糊。
一個偉大的民族沒有藝術底蘊,就像一位偉人沒有思想,沒有靈魂。藝術教育如果只是一味的「以技入道」,不會在璀璨的歷史長河中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大力推崇技法的培養,卻忽視美學薰陶,這可能是當下中國藝術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在研究藝術史的過程中,我經常能夠深切地感受到現今美學普及的缺乏,以及藝術教育的不完整。這些遺憾往往是由於教條式的教育方式而導致,這使得原本豐富多彩、擁有強大生命力的藝術學習變成了乾巴巴的知識點。中國學者滕守堯先生曾提到:「經過藝術薰陶的學生,必將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開闊的胸懷和眼界,更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和人文修養,更富有活力和魅力的人格,更富有進取精神。」
藝術教育的本質,還是對人性的培養,迎接各個不同時代的挑戰。從藝術史的角度觀察,藝術經常充當人性溝通的媒介,偉大的藝術傑作往往可以給予人們勇氣和希望,其中對於社會精英的道德教化作用顯得尤其重要。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之《歷代帝王圖》便是例子之一。圖中不僅繪製了從漢至隋的十三位帝王,更對各位帝王的特點與功過進行評論。這不僅是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戰亂分裂後對皇權正統的維護,也是教化當權者「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宋代靖康之亂後徽欽二宗遭金人劫持北上,南宋陳居中所繪之《文姬歸漢圖》便是借古喻今,表達南宋臣民祈盼帝王歸來的迫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