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週期之辯:經濟新常態下的新起點

張一:政策刺激、外需意外轉強和改革三重因素帶來了此輪成長;工業企業效益繼續提高,三四季度的成長仍可期待,6.9%左右成長區間是大機率事件。

編者按:上半年經濟數據走好,對於中國經濟走勢也形成不同看法,這是新週期的開始還是經濟尚且在逐步探底過程之中?FT中文網近期組織《中國經濟週期之辯》專題討論,編輯事宜,聯繫徐瑾[email protected]

如何評價上半年中國經濟成長?上半年,中國經濟一擺過去兩年的陰霾,投資、消費、出口動力強勁,企業利潤大幅提高,困擾決策層的資本外流壓力大大減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由貶轉升。良好的經濟開局,引發了關於此輪成長是否可以持續的討論。從庫存週期看,鑑於企業已經被動補庫存,此輪成長就此見頂;從設備更新週期看,那麼此輪週期可能遠未結束。如果真是技術革命的前夜,一個大週期可能正朝我們撲面而來。

但對於中國這樣深入參與全球化、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並性不悖、政府逆週期調整力量強大的國家而言,單因素週期分析很難覆蓋宏觀經濟變化的全貌。僅以庫存週期爲例,2002年以來,中國所經歷的三個完整庫存週期,無論是強度、持續的時間都不盡一致。既有2002年至2008年持續6年的強庫存週期,也有之後持續2~3年的弱庫存週期。究其原因,本質在於驅動力不同。第一個強庫存週期主要是由於當時多種因素推動經濟快速成長,盈利的轉好促使企業主動、長時間地保持高庫存。之後的週期,即使有強力經濟刺激政策,但由於經濟內生動力減弱,難以再現之前的強週期。庫存變動是影響經濟增速的重要因子,同時,庫存也受整體宏觀形勢影響。考察中國經濟,需從多維度視角全面分析。

您已閱讀25%(613字),剩餘75%(18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