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當前的人民幣匯率變化,核心是理解中間價。中間價的作用在於告訴市場央行希望匯率在什麼位置,反映了央行的匯率變化意圖並起著引導市場匯率變化預期的作用。市場習慣了央行給中間價的日子。8.11改革引起那麼大動靜,因爲改革內容是央行不再給中間價,而是讓中間價等於上個交易日的收盤價。這是央行讓位給市場給人民幣匯率定價。8.11改革最終沒能堅持下去,中間價捲土重來,央行依然保持對人民幣匯率價格的主導權。
當前的中間價形成包括了三個內容:市場供求、籃子匯率和逆週期因子,這三項內容分別大致對應著帶有斜率的釘住、隨機波動,以及對釘住斜率的修正。這三項內容其實不新鮮,早在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公告中就提到了市場供求爲基礎、參考籃子貨幣,以及保持人民幣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十多年下來央行指導匯率變化的還是這幾項因素的權衡,只不過每項因素在不同時間對應的具體指標不同,賦予的權重也不同。
僅考慮市場供求的人民幣匯率在過去兩年呈持續漸進貶值走勢,每個交易日的貶值幅度接近,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走勢上看是帶有斜率的釘住匯率。目前的市場供求指的是(上個交易日收盤價-上個交易日中間價)。考慮到貨幣當局會買入或者賣出外匯,收盤價亦會受到外匯市場干預的影響,因此收盤價減去中間價只是部分反映了市場供求。下圖1是2016年4月份以來僅考慮(上個交易日收盤價-上個交易日中間價)帶來的人民幣匯率變化,從形態上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是帶有斜率的釘住匯率。
您已閱讀21%(622字),剩餘79%(238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