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公司治理

「萬科股權之爭」啓示錄

鄭志剛:歷時兩年的「萬科股權之爭」曲終人散,除了「近慮遠憂」,該事件留給資本市場更長期的警示是今後誰還敢動政治關聯企業的「乳酪」?

歷時兩年的「萬科股權之爭」隨著新一屆董事會的產生曲終人散,徐徐落下帷幕。但作爲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歷程中重要的公司治理事件,學術界與實務界對萬科股權之爭的討論仍在持續。

讓我們首先了解一下萬科股權之爭發生的時代背景。概括而言,中國上市公司的治理模式在經歷了從「一股獨大」到「股權分散」的轉變之後,資本市場進入到分散股權時代。在萬科股權之爭發生的2015年,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平均持股比例下降到甚至無法實現相對控股的33%左右。

上述轉變一方面是由於法律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增強和資本市場初步具備分散風險的功能,第一大股東並不需要通過集中更多的股份來保護自己的權益;另一方面,2007年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和全流通的實現,使公司控制權轉讓在技術上成爲可能。而2010年以來此起彼伏的險資舉牌則加速了股權分散化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萬科股權之爭是中國資本市場進入分散股權時代的標誌之一。

您已閱讀8%(385字),剩餘92%(42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