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人民幣階段貶值即將終結

胡月曉:國際化需維持人民幣平穩,經濟短期又導致弱勢貨幣;真實情況是美元「不強」、人民幣「不弱」。

自2015年8月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新形成機制建立以來,人民幣進入了新一輪的持續貶值進程。伴隨市場匯率的波動,匯率貶值預期數度潮起潮落。進入2016年下半年後,人民幣實際匯率貶值行爲和貶值預期相互增強,人民幣貶值預期空前強化,對股市、債市,甚至樓市等其它市場,都產生了顯著影響。不過筆者認爲,鑑於人民幣管制貨幣的性質地位未變,以及中國既定的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取向,人民幣不會持續貶值;綜合來看,人民幣階段貶值即將結束,人民幣匯率將進入中期(3-6月)的平衡運行區(6.5,6.8)。

一、人民幣並不存在持續貶值基礎

人民幣貶值預期的理由,是基於國際比較的中國高資產泡沫和貨幣超發。國內資產價格高估和貨幣超發,確實會造成一國貨幣對外價值的毀損,即貶值。不過,這一條件下貶值的實現,存在一必要前提:資本的自由流動。沒有資本項目的開放,一國的資產、資本、貨幣和國際市場就是隔離的,資產價格的高低和貨幣發行多少就失去了國際比較的基礎。在中國資產項目仍未開放的條件下,國內資產泡沫和貨幣超發造成貶值的邏輯,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您已閱讀18%(452字),剩餘82%(20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