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由於中國經濟增速下降,通貨膨脹率也進入下行通道。根據官方發佈的數據,2015年的名義GDP成長率是6.45%,而實際GDP成長率則是6.94%,其隱含的通貨膨脹率爲-0.5%,即輕微的通貨緊縮。這與民衆對消費品物價的上漲和房價上升的體驗頗不吻合。對於這種數字與感受之間的偏離,通常的反應可能是認爲數據有假。但這個解釋不只是冒犯了統計局官員和專業人士的敬業精神,事實上也未必成立。
去年六月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有國外研究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發現,中國2014年的通膨率可能被低估了1-2%,GDP成長率也就因此被高估了1-2%,原因並非國家統計局故意爲之,而是在GDP平減指數的計算時忽視了進出口價格變化的影響。GDP平減指數這個說法雖不爲大眾熟悉,卻是一個比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更爲全面反映通貨膨脹的指標,等於(按當期價格覈算的)名義GDP與(按某個基期—通常是上一年價格覈算的)不變價GDP之比。有經濟學家指出,中國在不變價GDP覈算方法上的偏頗纔是造成近年通膨率被低估的原因。針對這些質疑,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備受尊敬的中國國民經濟覈算專家許憲春博士專門撰文予以反駁,澄清了一些對中國GDP統計的誤解,也爲現行的統計方法作出了相當有力的辯護。
但是,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中國近年的通膨率確實被低估了,低估的原因也正是出在官方統計方法上。也就是說,許憲春的回應並不能化解外界對官方通膨率的質疑。具體說來,我們根據官方公佈的相關數據,用國際通行的支出法和生產法這兩種方法對中國2015年GDP平減指數進行了估算,發現中國通膨率很可能被低估了2-3個百分點。這樣的誤差在通膨率和GDP成長率都比較高的時候也許無傷大雅,但是在通膨率很低乃至通縮的情況下,兩個百分點的誤差也是很大的。由於實際經濟成長率與實際利率水準的計算都取決於通貨膨脹率,因此,在當下名義成長率和名義利率都不算高的時候,兩個百分點的通膨率誤差會顯著改變我們對經濟成長形勢和貨幣政策寬緊程度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