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納入SDR籃子。正如筆者早前文章中所提,人民幣首次納入SDR籃子,比重便超越日元與英鎊,位列第三,充分表達了IMF對於五年來中國金融改革的肯定,且人民幣入籃對於全球貨幣體系調整也是里程碑事件,預示著未來世界各國人民幣作爲儲備貨幣的比重將進一步提升。從這個角度來說,人民幣入籃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目標實爲龍門一躍。
然而,自去年IMF宣佈人民幣加入SDR的決定以來的近一年內,又出現了一個超預期的情況,即由於美聯準開啓歷史性加息與人民幣兩度匯改,人民幣貶值壓力空前加大。在此背景下,資本外流態勢明顯,外匯儲備從2014年中歷史高點至今下降了約8000億美元,以至於其後不得不採取穩匯率手段,甚至通過重拾部分資本管制,以扭轉預期。因此,有質疑認爲,這樣的舉措,與人民幣國際化目標相悖,也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目標或將面臨反轉,是騎虎難下的表現。
如何看待人民幣入籃的歷史意義?其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目標而言究竟是龍門一躍還是騎虎難下?
您已閱讀20%(420字),剩餘80%(17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