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人民幣加入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特別提款權(SDR)籃子,在此之前這個術語鮮少成爲新聞焦點。此事之所以吸引了衆多關注,是因爲許多人將此視作對中國作爲世界經濟大國地位的承認。人民幣是這個精英貨幣籃子納入的第一個新興市場貨幣,也是SDR創立近50年來第一個新成員。加入SDR一直是中國孜孜追求的目標,但它從金融意義來說基本仍是象徵性的,人民幣要想成爲主要國際貨幣還需要幾十年時間。
鑑於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籃子——加入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的行列——似乎顯得順理成章,而且這或許可視作西方金融大國送出的一份禮物,但這份禮物也承載著沉重的負擔,可能會讓北京方面爲此後悔。根據IMF的達標規定,新進入者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候選者必須是主要貿易大國,這一點中國明顯滿足。此外候選者的貨幣必須「可自由使用」。第二條最初被理解成「可自由兌換或交易」,如果照這樣解釋,人民幣就不符合資格,因爲中國存在廣泛的資本控制。但IMF給出的解釋是,「可自由使用」指的是廣泛應用於國際交易,鑑於人民幣在貿易融資、貨幣互換以及外匯現匯交易上的使用,第二個條件也滿足了。
各大國願意支持人民幣加入SDR似乎有些出人意料,畢竟它們過去在全球經濟問題上對中國採取嚴厲態度,包括要求中國遵守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指導原則。但這並不是真的讓步,因爲它們的最終目標是以將人民幣納入SDR作爲一種手段,以推動中國進行更多市場改革,尤其是改善其國內金融市場,消除其資本管制。
您已閱讀38%(632字),剩餘62%(10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