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藝述東西

大都會藝博館爲何出售中國瓷器?

馬繼東:儘管此次委託拍賣的瓷器,精品比例很少,但訊息一經傳出,仍然在中國古董收藏圈引發強烈震動。

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二樓,亞洲藝術館入口,並不寬敞的大廳迴廊裏,擠滿了供遊客小憩的紅色咖啡桌椅,熙熙攘攘的人羣穿梭在象牙白和杏黃色相交的拱門高牆下,背景櫥窗裏展示著數百件歷代中國瓷器,橫跨近兩千年,幾十個窯口品種,堪稱一部濃縮的中國古陶瓷史,輕描淡寫地浸入迴廊四周。

幾年前,我第一次參觀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時,這個特殊的迴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百餘年來,二樓大廳四周的這些中國瓷器,擺放方式從未改變,至多伴隨藏品增加在展櫃和庫房之間流轉:1879年,成立僅9年的大都會從古董商艾凡禮(Samuel Avery)手中購入1300多件陶瓷;20世紀初,企業家本傑明•奧特曼(Benjamin Altman)捐出400多件精美陶瓷;1960年,慈善家小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去世後遺贈大都會的藏品中,包括金融巨擘J. P. 摩根舊藏中國瓷器——早期大藏家的捐贈,多以明清瓷器爲主,尤其是彩瓷與單色釉瓷,也對映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主流收藏圈開始盛行的東方審美情趣,並延續了大半個世紀。

您已閱讀23%(458字),剩餘77%(154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藝述東西

馬繼東,《藝術商業》雜誌及藝商傳媒公司創辦人,中央財經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特聘專家,爲多家藝術網站、拍賣行、電視欄目及電商平臺提供顧問諮詢服務。曾任文化部《藝術市場》雜誌社副社長。《藝述東西》將以通俗視角解讀瞬息萬變的藝術品行業,發掘東西方世界藝術大事件背後的商業力量,推薦影響現代人生活方式的趣味收藏。本專欄兩週一篇,週二出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