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尼斯恐襲

恐襲陰影下法國人的生活

庫柏:在一座悠閒的海濱度假城市都能發生如此殘暴的襲擊,那法國就沒有任何能讓人感到安全的地方了。

「巴士底日」(Bastille Day,即法國國慶日)狂歡後,法國人通常會開始外出度假。人們遁往鄉間別墅、海灘或度假勝地,享受數週的休閒時光,喫喝消遣。與此同時,外國遊客(法國爲數不多還在成長的收入來源之一)也會紛紛湧入這個世界最熱門的旅遊目的地國。

但經歷了國慶日當天的尼斯慘案(一名聖戰分子駕駛卡車衝進人羣導致84人死亡)之後,法國人正在試著接受他們的新常態:恐怖襲擊。法國總理曼努埃爾•瓦爾斯(Manuel Valls)承認道:「法國不得不與恐怖主義生活在一起。」不過一年半時間,這個國家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法國人的生活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完美的日常生活:在街頭巷尾普通的小酒館裏喝上一杯。德國人稱「在法國活得像上帝」。第二層是不景氣的經濟,本世紀初人們就開始覺得法國模式不行了。2014年12月,法國民調機構BVA與WIN聯合進行的一項相當具有代表性的調查發現,僅有17%的法國人認爲2015年會比2014年更好些。因此以悲觀程度而言,法國在65個國家中排名第60位。此外,與其他富裕國家的民衆相比,法國人的幸福感更低——在關於幸福的研究中這個結論已是如此常見,以至於被稱爲「法國悖論」。

您已閱讀30%(500字),剩餘70%(11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