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FT社評:走回舉債刺激老路的中國

中國經濟再平衡是個艱鉅的任務。由於當局努力管控這一進程,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推出刺激性政策幾乎不可避免。重要的是確保這種手段的運用能產生更大回報。

中國各大宗商品交易所的交易量激增,是這個信貸氾濫的經濟體中投機狂潮的最新例子。從影子銀行的興起、房地產泡沫,到去年的股市崩盤,監管機構一直在艱難地控制市場過度行爲,而後者是北京方面通過債務驅動的刺激來支撐成長的一貫做法造成的。爲了阻止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幅放緩,在中國政府官員的主導下,第一季度信貸出現逾6兆元人民幣的創紀錄擴張,之後資金湧入金屬市場。

這樣的情況讓國際投資者日益感到擔憂。隨著中國在全球金融系統中的地位上升,其在全球市場中引發動盪的能力也上升了。然而,批評北京方面再次訴諸信貸創造以促進成長很容易。爲政策制定者提出一個有吸引力的替代選項就沒那麼容易了。

中國鉅額債務的風險很明顯。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 240%左右的總債務負擔遠高於大多數新興市場,從長期來看明顯是不可持續的,尤其是其中相當一部分來自於長期產能過剩領域的虧損國有企業。更讓人憂慮的是債務積累的速度——在經濟成長放緩的時候,信貸創造依然在加速。

您已閱讀39%(415字),剩餘61%(65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