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踏入了同一條河流?

桑言:中國經濟從來都是看得見的手推著看不見的手往前走。去產能過程必然伴隨著增速回落,現時政策與金融危機時期進行比對仍有意義,更好還是更壞?

2010-2015年,中國經濟持續走低:GDP增速從10.3%降至6.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速從15.7%降至6.1%,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24.5%降至10.0%,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從18.4%降至10.7%。2016年一季度,GDP增速仍在下行,即使不相信中國的統計數據,趨勢總是可信的。

從歷史經驗來看,中國經濟從來都是看得見的手推動著看不見的手往前走。30餘年高速成長之後,中國經濟光鮮背後沉積了大量的結構性矛盾,去產能、降槓桿過程必然伴隨著經濟增速的回落——供給端表現爲工業產出增速大幅下滑,需求端表現爲投資增速大幅下滑;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成長環境,一旦成長底線被突破,恐怕面臨的就不僅僅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也將凸現。顯然,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調控經濟的態度正在朝更加積極的方向轉變。雖然經過「四萬億」反思,中國政府如今的政策工具和實施細節已有所不同,但將現時政策與金融危機時期進行比對仍有意義,也許更好,也許更壞。

數量調控主導的中國經濟

您已閱讀15%(441字),剩餘85%(247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