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財富管理

中國大眾藝術消費時代即將到來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馬繼東:近三、四年,中國高階藝術品市場持續降溫,但大眾藝術消費則勢頭猛烈。85後成爲中低端藝術品、藝術衍生品的消費主力。

每逢春天,北半球的藝術品拍賣行都會迎來蟄伏一冬之後的開年銷售旺季:3月的紐約,4月的香港,5月的倫敦與北京——圍繞頂級中國藝術品拍賣的腳本,通常是這樣編寫的。而眼下,已至櫻花落、桃花開的時節,既無話題性明星專場亮相,又缺少重磅生貨、硬貨徵集訊息,也鮮有天價成交紀錄誕生,2016年的春拍季依舊在平淡中開局。

過去的三、四年,中國藝術品市場持續在降溫與調整,2015年更是整體下跌逾兩成。不止拍賣行業深受影響,畫廊與古董店同樣舉步維艱,體量大的機構尚能依靠存糧節流度日,大多數中小機構要麼半停業狀態止損,要麼索性關張大吉。與之相呼應的,則是包括頂級會所、奢侈品店在內的高階消費市場進一步遇冷。

但是,如同高階餐飲低迷時大眾餐飲的迅速流行,中國的藝術行業也隨之迎來轉型升級的重要契機,在中國新興消費階層強勢崛起的時代前提下。

您已閱讀14%(358字),剩餘86%(22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藝述東西

馬繼東,《藝術商業》雜誌及藝商傳媒公司創辦人,中央財經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特聘專家,爲多家藝術網站、拍賣行、電視欄目及電商平臺提供顧問諮詢服務。曾任文化部《藝術市場》雜誌社副社長。《藝述東西》將以通俗視角解讀瞬息萬變的藝術品行業,發掘東西方世界藝術大事件背後的商業力量,推薦影響現代人生活方式的趣味收藏。本專欄兩週一篇,週二出版。

藝述東西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