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日本經濟

日本負利率政策爲何陷入困境?

FT專欄作家邰蒂:日本央行提出負利率政策時,官員們希望以此刺激企業和投資者有效利用閒置資金,但他們卻忽視了政策初衷在傳導機制中可能會走樣。

我們很難把「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譯成日文。這令人遺憾。6個月前,日本政府將日本郵政銀行(Japan Post Bank)私有化,將價值12兆日元的股票出售給公衆。這家金融集團擁有逾200兆日元的資產。

日本政府希望此舉將最終吸引普通投資者(所謂的渡邊太太(Mrs Watanabes))投資股票,鼓勵家家戶戶放棄現金,願意承受資產風險,從而推動成長。

然而,那是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今年1月推出負利率之前的事情;負利率最近導致日本10年期政府債券收益率降至零以下。這對日本郵政銀行的衝擊將超過其他任何金融機構,因爲該行投資組合中的幾乎一半資產是此類債券。難怪該行股價大跌至低於首次公開發行(IPO)發行價逾20%的水準。日本政府對該銀行的處置沒有讓「渡邊太太」享受到股市風險的樂趣,反而燒傷了她。

您已閱讀23%(357字),剩餘77%(12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