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中國不容易。經濟成長正在放緩,但國家需要的改革卻在扯後腿。搖搖欲墜的經濟需要更寬鬆的資金,但是人民幣的疲軟更利於出口而非消費——這與再平衡投資依賴型經濟的需要是對立的。與此同時,匯率下跌的前景爲投機者提供了放手豪賭人民幣貶值的單向押注良機。雖然很難直接衡量,但由此造成的資本外流規模從中國不斷減少的外匯儲備來看很明顯。這一趨勢可能會繼續:利率已經下調,而且很可能進一步下調。政策失誤損害了市場對中國當局的信心。
隨著波動和不確定因素的增加,投資者回避在岸資產是可以理解的。滬深兩地的股指已從2015年中的峯值下跌了近一半。市場對中國政策選擇缺乏信心的一個跡象是,由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國有企業構成的H股指數今年的預期本益比還不到6倍,低於2003年該市遭到非典(SARS)打擊和全球金融危機時的低谷。
面對資本外流,對於收緊資本管制新政策的呼聲越來越大。雖然自由市場擁護者對此皺眉,但亞洲在這方面有一些頗具說服力的先例,證明資本管制有望幫助一個國家在轉型過程中(就像中國正在經歷的轉型)對匯率和利率保持一定程度的掌控。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時,馬來西亞推出貨幣管制以遏制資本外流並強制迴流。此後三年裏,馬來西亞股市反彈超過300%,瀟灑跑贏全球股市。
您已閱讀80%(528字),剩餘20%(1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