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別行政區近來有點不順——不僅僅是在股市。購物,這座城市曾經最鍾愛的消遣方式,正漸漸失去吸引力。近幾個月來,奢侈品牌感受到壓力,而這波低迷正傳染給它們的業主。去年9月,美國時尚零售商蔻馳(Coach)關閉了位於中環的旗艦店。11月,博柏利(Burberry)表示會放棄其在太古廣場(Pacific Place)主要門店的一個樓層,太古廣場的業主是太古地產(Swire Properties)。
第一太平戴維斯(Savills)的數據顯示,商業街地產受到的衝擊最嚴重。去年10月,該房產專業機構稱,三年期商業街地產的租金同比降低了30%至40%。儘管如此,購物中心類型的地產(這是香港大型上市房地產公司一般青睞的地產)比較抗跌。購物中心商鋪的租金上漲了2%,原因是「扎堆以求安全」的心理保持出租率高企。消費者情緒變糟和香港與內地關係緊張似乎表明,情況可能惡化。麥格理(Macquarie)預計地產行業的不景氣可能延續到奢侈品銷售在2016年底觸底。
對一些業主來說,這可能已體現在股價上。恆隆地產(Hang Lung Properties) 2015年上半年的營收中,四分之一是來自香港零售地產的租金,其股價比2010年金融危機之後的最高值跌了近三分之二。營業利潤有70%來自香港零售物業(包括海港城和時代廣場)的九龍倉(Wharf)集團,自2013年來股價已經減半。這兩隻股票的股價所反映的市淨率是10多年來最低的;只有亞洲金融危機時才更低。
您已閱讀75%(621字),剩餘25%(2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