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RMB

如何拯救人民幣的「失血恐慌症」?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用技術解決根本問題,向來是中國改革的首選。但技術與創新的背後應是市場與制度,缺少健全的市場機制,人民幣的實力和信用就難以真正樹立。

最近中國國內最火爆的交易是一線城市的房地產,以及資金在境外的交易。我被問到的最多的問題是,房地產還可以買嗎?最近應該換美元嗎?如果不換美元,那應該換成什麼貨幣?

上述所有這些問題,實際上是一個不斷重複的問題,我的財富如何才能保證不貶值?這個問題被問得如此頻繁,本身就說明市場恐慌情緒暴棚。

以前移民潮最大的理由是環境、教育等,但最近民間換匯潮以及資金外流,說明財富的不安全感上升到了首位。從企業大額轉移到現在螞蟻搬家式的轉移資金,不安全感已經蔓延到了升斗小民身上,他們甚至想挖個地洞把自己的幾十萬塊錢藏起來。

您已閱讀9%(252字),剩餘91%(24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市場的邊界

葉檀,經濟領域的市場派,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者。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從2000年左右走出書齋,到報社撰寫經濟類評論,迄今爲止已在報刊雜誌發表大量文章,偶爾在電視臺財經頻道客串點評經濟新聞,也出版過歷史方面的書籍。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