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海爾

Freezing out the factory worker
數位化時代的海爾戰略


FT專欄作家邰蒂:過去幾年,海爾的「網路化」和「零距離」戰略裁減了15%的員工。數位化不僅改變了西方,也給「中國製造」和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帶來了深遠影響。

I first spotted the Chinese name “Haier” on a fridge in an American store about a decade ago. At the time, this seemed a potent symbol of global economic change. When I was a child in 1970s Britain, electrical appliances all tended to carry labels saying “made in Japan”, or “made in Korea” (or, on occasion, made in the US, or Germany).

10年前,在美國的一家商店裏,我第一次在一臺冰箱上看到「海爾」(Haier)這兩個字。當時,那似乎是全球經濟變革的一個強有力的象徵。在上世紀70年代的英國,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所有家電的標籤上基本都寫著「日本製造」或「韓國製造」(偶爾也會標著「美國製造」或「德國製造」)。

您已閱讀7%(474字),剩餘93%(61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