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在美國的一家商店裏,我第一次在一臺冰箱上看到「海爾」(Haier)這兩個字。當時,那似乎是全球經濟變革的一個強有力的象徵。在上世紀70年代的英國,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所有家電的標籤上基本都寫著「日本製造」或「韓國製造」(偶爾也會標著「美國製造」或「德國製造」)。
從那以後,中國作爲世界工廠聲名(或者惡名)遠揚。總部設在青島市的海爾公司喜歡標榜自身爲世界頭號白色家電製造商。海爾集團已超過惠而浦(Whirlpool),成爲全球最大家電製造商。該集團去年全球營業額超300億美元。換句話說,那枚「中國製造」的標籤,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最近我發現還有更出人意料的第二個原因,表明「海爾」這個名字是經濟變革的有力象徵。上個月,在維也納舉行的彼得•杜拉克全球論壇(Global Peter Drucker Forum)的一場辯論會上,我和海爾公司魅力超凡的執行長張瑞敏見面了。在討論他的企業戰略時,張瑞敏語氣平淡地透露,在過去幾年,海爾裁減了超過15%的員工,其中包括1萬名中層經理,還有很多普通工人。
您已閱讀27%(455字),剩餘73%(12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