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海爾

數位化時代的海爾戰略

FT專欄作家邰蒂:過去幾年,海爾的「網路化」和「零距離」戰略裁減了15%的員工。數位化不僅改變了西方,也給「中國製造」和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帶來了深遠影響。

10年前,在美國的一家商店裏,我第一次在一臺冰箱上看到「海爾」(Haier)這兩個字。當時,那似乎是全球經濟變革的一個強有力的象徵。在上世紀70年代的英國,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所有家電的標籤上基本都寫著「日本製造」或「韓國製造」(偶爾也會標著「美國製造」或「德國製造」)。

從那以後,中國作爲世界工廠聲名(或者惡名)遠揚。總部設在青島市的海爾公司喜歡標榜自身爲世界頭號白色家電製造商。海爾集團已超過惠而浦(Whirlpool),成爲全球最大家電製造商。該集團去年全球營業額超300億美元。換句話說,那枚「中國製造」的標籤,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最近我發現還有更出人意料的第二個原因,表明「海爾」這個名字是經濟變革的有力象徵。上個月,在維也納舉行的彼得•杜拉克全球論壇(Global Peter Drucker Forum)的一場辯論會上,我和海爾公司魅力超凡的執行長張瑞敏見面了。在討論他的企業戰略時,張瑞敏語氣平淡地透露,在過去幾年,海爾裁減了超過15%的員工,其中包括1萬名中層經理,還有很多普通工人。

您已閱讀27%(455字),剩餘73%(12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