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歐關係

中德特殊關係能走多遠?

FT中文網公共政策評論員劉波:歐洲大力發展對華關係並不意味著弱化對美關係,而是要強調自身價值,獲得鞏固對美關係的籌碼,並將自身樹立爲世界的重要一極。

當中美關係因美國軍艦在南海的試探性航行而顯得脆弱時,在北京,德國總理默克爾正在受到中國政府的熱情歡迎。11月29日,默克爾在她的總理任內第八次踏上了中國土地,這次訪問也必將帶來經貿方面的合作成果。與此同時,在中國民間輿論中,默克爾以及德國都保持著良好的形象。

如果說中國和英國還需要刻意思索出「黃金時代」等辭彙來爲兩國關係增色的話,中德之間已不需要這種措辭上的修飾了。無論兩國是不是承認,「中德特殊關係」的存在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德國已經成爲中國在歐洲的首要合作伙伴,中國與歐洲的關係現在主要圍繞著所謂的「北京-柏林」軸心展開。這一次,中國總理李克強與默克爾的小範圍會談,由預定的30分鐘延長至70分鐘,也顯示出兩國關係的熱絡程度非同一般。

不過,中德特殊關係的主要基礎是兩國密切的經貿聯繫,而不是政治共識。在2014年,德國對中國出口額就佔了歐盟的一半。雖然中德兩國都是出口國,但因爲各自有優勢的出口部門不同,並不存在很強的競爭關係,反而互爲對方的重要海外市場。在經濟結構上,中德兩國存在明顯的互補,這也有助於中國作為後發國家,執行「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同時,由於中德兩國都是出口國和順差國,所以在諸多國際經濟政策爭論上可以保持一致立場,共同進退,比如在逆差國指責兩國刻意追求出口優勢的時候。

您已閱讀40%(545字),剩餘60%(8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第一時間解讀

對剛發生的重大新聞進行迅速、及時的分析和評論,由FT中文網評論員或特約評論員撰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