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大視野
一帶一路:中國版的「大博弈」

習近平的「一帶一路」計劃,有望成爲「馬歇爾計劃」之後規模最大的經濟外交項目,覆蓋總人口逾30億的幾十個國家。有人認爲,這個現代版的絲綢之路計劃表明,中國渴望建立一個新勢力圈,這是19世紀英國和俄國在中亞爭奪控制權的「大博弈」的當代版本。

【編者按】歷經20多年的高速成長,中國再一次把視線投向國境之外。爲尋找更多投資和貿易機會,成立一條現代版絲綢之路,已成爲國家主席習近平主導下的重要發展戰略。在經濟減速和軍力上升的背景下,「新絲綢之路」對界定中國的世界地位,及其與鄰國的關係具有重大意義。FT中文網於今日推出聚焦「新絲綢之路」系列報導,本文爲該系列第一篇,歡迎關注。

「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公元前1世紀的中國歷史學家司馬遷寫道:「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司馬遷描述的是漢朝傳奇般的盈餘財富。在那個時代,中國首次向西和向南擴張,建立了從古都西安一路通達古羅馬的貿易路線,即後來所稱的「絲綢之路」。

您已閱讀7%(310字),剩餘93%(39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