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銀行

國王愛銀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在民粹主義的民主制度下,政府更鼓勵民衆借錢買房置業,不用擔心貧富差距擴大,就可輕鬆地製造皆大歡喜的假象。但這樣做就要干預銀行降低貸款利率。

幾乎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銀行。富國有,窮國也有;民主國家有,專制國家也有。哥斯大黎加沒有軍隊,但有銀行。科威特幾乎不徵稅,卻離不開銀行。唯一找不到銀行的國家可能是1990到2011年間的索馬利亞,因爲那時候索馬利亞連年內戰,別說銀行了,連政府都沒有。2011年,索馬利亞臨時政府在過渡時期頒發第一批法令時,就迫不及待地建立了中央銀行。

我們現在熟悉的銀行,是大約15-17世紀以來,源於歐洲國家的一種金融創新。銀行的誕生,並非像種子長成大樹那樣,自然而然、順理成章,而是制度創新的基因突變。銀行的發展和民族國家的建設相互影響,是一種共生演化。

從公元9世紀到15世紀,歐洲處在骯髒、動盪的中世紀,很多懵懵懂懂的小國互相砍殺,但誰也滅不了誰,到了16世紀,纔開始出現大國兼併小國,權力慢慢集中的趨勢。法國兼併了孛艮地(Burgundy)、布列塔尼(Brittany),卡斯提利亞(Castile)和阿拉貢(Aragon)落入西班牙囊中,英國佔領了蘇格蘭、威爾斯、愛爾蘭和康沃爾(Cornwall)。戰爭越打越血腥,越打越曠日持久。就以荷蘭爲例吧,1568年到1648年,荷蘭跟西班牙打了80年,才贏得政治上的獨立。獨立之後,荷蘭一方面要跟英國打仗,爭奪海上的航線,另一方面還要應付法國、瑞典和西班牙盟軍的入侵,掐指算來,荷蘭一鼓作氣打了150年仗。

您已閱讀13%(567字),剩餘87%(38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一知半解

讀書是每日必做的功課,寫作是終生以求的技藝,但深知努力的結果,僅僅是得到了一知半解。作者何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學者,研究領域爲宏觀經濟學和國際金融。已出版專著《不確定的年代》等,譯著《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