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

大國博弈,企業遭殃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主任萊昂納德:百年前,列強因利益衝突而展開世界大戰;百年後,「硝煙」升起於經濟領域:制裁取代了軍事打擊。企業因此成了犧牲品。

1914年,世界經濟秩序陷入癱瘓,因爲全球幾個最強大的國家之間發生了戰爭。一個世紀後,強國不願再流血——弔詭的是,這可能成爲觸發又一場全球經濟崩盤的導火索。

當昔日的統治者想重劃版圖時,他們會派出騎兵。如今,主要「戰場」落在經濟領域。在許多「戰區」,制裁取代了軍事打擊。競爭性貿易制度變得跟軍事同盟一樣重要。美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勒特韋克(Edward Luttwak)稱之爲地緣經濟較量,由「商務語法和戰爭邏輯」界定。

於是,企業就成了被瞄準的目標。它們可能發現自己不由自主地被捲入母國政府所做決定引發的軒然大波。2012年,一些中國公民出於對東中國海(East China Sea)島嶼主權爭議的憤怒,對豐田(Toyota)、本田(Honda)和日產(Nissan)等在華日企進行了抗議。當時的一份調查發現,41%的在華日企考慮將業務遷出中國。反過來,抗議中國在爭議水域部署鑽井平臺的越南示威者,去年洗劫了該國的中資工廠。

您已閱讀29%(410字),剩餘71%(9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