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

世界能源格局重構考驗大國博弈

中國工銀瑞信基金遊凜峯、邢夢醒:油價下跌對中國主要是正面影響,但也應警惕由此增大的通縮風險,以及國際能源格局重新洗牌,讓經濟和地緣政治進入新不平衡狀態。

自2014年6月中旬以來,國際油價開始步入下行通道,油價一路暴跌,1月美國基準油價一度跌破每桶50美元。造成目前油價下跌的原因從時間維度可以分爲三塊:長期來看,是頁岩油氣技術革命帶來的供給衝擊,中期來看,是經濟成長緩慢造成的需求下降,短期來看,是世界能源格局重構期各大產油國之間博弈的結果。

筆者認爲,長期影響油價的因素是勘探技術、採油成本和地緣風險溢價。全球的石油總儲量是充足的,但易開採的石油佔比逐漸降低。剔除突發事件的擾動,油價長期的波動中樞將隨著開採成本逐漸提高而上升。在特殊年份,由於海灣地區局勢不穩定,風險溢價上升對油價短期有很強的拉昇作用(參見《從70年代歷史看當前油價》)

近年來,美國在非常規油氣資源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得益於「水力壓裂」的最新頁岩氣開採技術,頁岩油、頁岩氣的產量飛速成長。從成本角度來看,隨著這一技術的廣泛應用,油氣開採成本向上的歷史軌跡在將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將會改變。具體的說,由於這一技術的運用,在將來較長的一個時間段內,開採油氣的成本走勢會比歷史總體傾斜向上的趨勢更加平坦甚至會出現階段性的向下調整。新增的供給使美國原油產量從年初的804萬桶/日增加到11月初的906萬桶/日。美國目前油頁岩儲量巨大,且前期投入了大量產能,未來美國有能力進一步增加原油供給,以擺脫長期依賴石油進口的狀況。

您已閱讀22%(565字),剩餘78%(19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