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

Lex專欄:理解「滬港通」成長的煩惱

滬港通開通以來,南下、北上的資金似乎都不夠熱情,但該計劃還在發展初期,就已使進入中國股市的外資成長了十分之一以上,隨著監管層消除障礙,資金流入規模還會成長。

新生命的頭幾個月總是叫人提心吊膽。作爲香港、上海兩地股市聯姻的結晶,「滬港通」問世以來,人們一直懷著焦慮不安的心情密切注視著它的發展。

通過滬港通,中國內地投資者可以買入在香港上市的H股(即南向交易),國際投資者也可以買入在上海上市的A股(即北向交易)。兩個方向的單日交易規模都有配額限制,北向交易是3000億元人民幣(合480億美元),南向交易是2500億元人民幣(合400億美元)。開通頭幾天,因境外投資者搶購A股,北上購股規模曾達到上限。除此以外,上述限制從未被觸及。

出於這個原因,人們往往容易下結論說,滬港通計劃令人失望。然而,這種說法太過簡單化了。沒錯,內地買家的投資規模才40億美元,只有投資上限的十分之一。但是自該計劃啓動以來,滬指反彈了33%,是H股漲幅的三倍。香港藍籌股指數——恆生指數(Hang Seng)表現更糟,在這個期間基本持平。比起買港股,以散戶爲主的南下交易參與者,寧願把資金留在內地。

您已閱讀45%(407字),剩餘55%(49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