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滬港通

滬港通:在波動中走向成熟

瑞銀中國侯延琨:滬港通前期低迷甚至被稱爲「鬼車」,近期北向投資隨著A股變化而上揚。短期資金流動受情緒影響,如貨幣放鬆或國企改革啓動,北向資金有望擴大。

【編者按】「滬港通」從11月17日正式推出後,兩地衆說紛紜,「南冷北熱」現象一度耐人尋味。FT中文網先前也有《滬港通》專題持續關注,滬港通推出「滿月」之際,本次邀請兩位內外資券商人士申銀萬國郭磊、瑞銀證券侯延琨,從滬港角度分別給出各自觀察。

滬港直通車開通至今已經滿月,回想起今年4月中旬以來,滬港通從公告到籌備到最終實施可謂一波三折。從宣告初期投資者的謹慎到開通前的狂熱,再到開通後前兩週低迷的表現,有市場人士稱直通車稱爲「鬼車」(ghost train);而隨著過去兩週A股的牛市如虹,北向投資熱情也隨之上揚。作爲一種創新機制,滬港通成爲一個投資者跨境投資的新管道長期必將影響深遠,我們不必隨著市場的短期波動而「如沐三春」,我們相信滬港通會在波動中逐漸走向成熟。

滬港通運行第一個月交易額整體的確低於市場預期,尤其是南向投資,如圖1和圖2所示,我們發現北向的資金(截至到12月3日,累積買入519億元)遠遠多於南向(截至到12月3日,累積買入51億元)。北向投資低於預期的主要由於技術問題(比如清算交割)和投資範圍,一些全球大型公募難以立即交易A股,而滬港通開通前,內地投資者提前買入,也使受益股處於高位,可能阻礙部分北向資金在初期買入。南向交易低於預期主要香港市場運行與內地投資風格不相符,使內地投資者對南下投資興趣不高;同時機構投資者受產品合約的限制無法直接投資H股;還有隻有淨資產在50萬人民幣以上的賬戶纔可以南下投資,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下的資金流量。南下的交易過程產生中產生6%的外匯兌換成本也極大的影響投資熱情。

您已閱讀26%(662字),剩餘74%(192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