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滬港通

「滬港通」的試驗田意義

上海交大高級金融學院錢軍:儘管存在規模和地域上的侷限性,但隨著「滬港通」的運行,可考慮將其成功的運作模式和風險管理進行復制,以打開更多類似的通道。

作爲今年資本市場備受關注的改革之舉,「滬港通」的開啓時間終於確定。11月10日,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早間聯合公告,「滬港通」下的股票交易將於11月17日開始。這一啓航,無論是從資本項目開放的角度,還是從促進中國股市的規範化,都值得期待。

相較於世界第二的經濟體規模,中國的金融體系發展遠遠滯後於經濟。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要更好地融入全球金融和經濟體系,核心在於推動資本項目在風險可控下逐步開放。與此同時,資本項目開放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然步驟,而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對中國有利,對世界上很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都有利。一旦人民幣真正成爲國際儲備貨幣之一,打破美元一家獨霸天下的格局,除了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持有人民幣作爲儲備貨幣的話,就能使國際資本流動趨於平衡,從而有望避免目前由於美國量化寬鬆政策以及推出給全球資本市場造成的負面影響。筆者認爲,「滬港通」或許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新型的操作方式,將打開資本項目有限開放的新通道。

「滬港通」包括滬股通和港股通兩部分。「滬股通」,是指海外投資者委託香港經紀商,經由香港聯合交易所設立的證券交易服務公司,向上海證券交易所進行申報(買賣盤傳遞),買賣規定範圍內的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港股通」,則是指境內投資者委託內地證券公司,經由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的證券交易服務公司,向香港聯合交易所進行申報(買賣盤傳遞),買賣規定範圍內的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根據相關公告顯示,滬股通一年的總額度3000億元,每日額度爲130億元;港股通的年總額度爲2500億元,每日額度爲105億元。由此可見,「滬港通」在運行機制和機構設立上有效地對資金池進行了分離和控制。同時,由於上交所和港交所之間在規則上和法律上都存在諸多不同點,所以兩個交易所創新性地共同合作,在包括交易時間、交易規則等方面進行協調。

您已閱讀39%(777字),剩餘61%(12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