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於通膨是常態的觀念,只是反映了當今在世的人們的經驗。不同於現在,1913年時1英鎊或1美元能夠買到與一個世紀前同樣的商品。我們擁有的最長的半官方價格序列顯示,自1750年以來英國物價上漲了140倍,但即便如此,截至1938年的所有上漲均可歸因於拿破崙戰爭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通膨。的確,儘管物價水準在這兩次戰爭期間大致都翻了一番,但在其他時期略有下降。
這一歷史視角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投資者對於通縮降臨歐洲的擔憂,如今1歐元在歐洲的購買力已超過1年前的水準。但還有其他理由讓人們不必恐慌。首先,物價緩慢上漲與物價緩慢下跌的兩個經濟體之間沒有本質區別。與水(0攝氏度以上爲液體,以下爲固體)不同,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是一個複雜的統計模型,而非物理事實。你可以看到並感覺到冰與水的不同,而且冰上可以滑行,水上不行。同樣地,對於汽油這類商品,你可以在加油站看出其價格是升還是降,因爲汽油是一種隨時間推移變化很小的同質產品。
但是,汽車、智慧型手機或是醫療服務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在消費者價格指數中,汽車價格構成中包括根據品質變化而調整的標牌價格。此類品質調整是主觀的,而且被普遍認爲太低。因此,我們可能多年經歷通縮,但對它毫無察覺。
您已閱讀44%(517字),剩餘56%(6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