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通縮

通縮也許並不可怕

FT專欄作家凱:人們普遍擔憂通縮,但是價格指數下降的重要性取決於下降的原因。當今導致西方經濟體陷入「通縮」的是能源價格走低,這對能源進口國是利好訊息。

我們對於通膨是常態的觀念,只是反映了當今在世的人們的經驗。不同於現在,1913年時1英鎊或1美元能夠買到與一個世紀前同樣的商品。我們擁有的最長的半官方價格序列顯示,自1750年以來英國物價上漲了140倍,但即便如此,截至1938年的所有上漲均可歸因於拿破崙戰爭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通膨。的確,儘管物價水準在這兩次戰爭期間大致都翻了一番,但在其他時期略有下降。

這一歷史視角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投資者對於通縮降臨歐洲的擔憂,如今1歐元在歐洲的購買力已超過1年前的水準。但還有其他理由讓人們不必恐慌。首先,物價緩慢上漲與物價緩慢下跌的兩個經濟體之間沒有本質區別。與水(0攝氏度以上爲液體,以下爲固體)不同,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是一個複雜的統計模型,而非物理事實。你可以看到並感覺到冰與水的不同,而且冰上可以滑行,水上不行。同樣地,對於汽油這類商品,你可以在加油站看出其價格是升還是降,因爲汽油是一種隨時間推移變化很小的同質產品。

但是,汽車、智慧型手機或是醫療服務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在消費者價格指數中,汽車價格構成中包括根據品質變化而調整的標牌價格。此類品質調整是主觀的,而且被普遍認爲太低。因此,我們可能多年經歷通縮,但對它毫無察覺。

您已閱讀44%(517字),剩餘56%(6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凱

約翰•凱(John Kay)從1995年開始爲英國《金融時報》撰寫經濟和商業的專欄。他曾經任教於倫敦商學院和牛津大學。目前他在倫敦經濟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他有著非常輝煌的從商經歷,曾經創辦和壯大了一家諮詢公司,然後將其轉售。約翰•凱著述甚豐,其中包括《企業成功的基礎》(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1993)、《市場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Markets, 2003)和近期的《金融投資指南》(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finance and investment for normally intelligent people who are not in the industry)。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