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

政治化的意識形態與依法治國

讀者韋彬:政治化的意識形態,不僅在輿論陣地上導致了左右糾纏,也導致很多社會經濟領域問題容易上綱上線,強調政治正確性,使問題複雜化,無法得到真正的解決。

最近,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的一番言論又在中國的輿論當中引發了意識形態爭論。這樣的爭論在中國並不少見。尤其是自2013年以來,關於憲政、關於階級鬥爭、關於人民民主專政、關於「反右」問題等等,無不如此。更何況,意識形態領域一直是執政黨政治工作的主要陣地,在當下中國社會處於轉型之中,又有過去疏忽意識形態工作所帶來的「思想混亂」的教訓,執政黨負責該工作的人自然不會掉以輕心。

某種意義上說,執政黨講究意識形態,並沒有什麼不對。對於任何政黨何言,總是需要某種意識形態,從而使其政黨得以維持團結。意識形態的問題,實現上反映的就是人們在社會現實當中如何思考的問題,正如丹尼爾•貝兒要《意識形態的終結》的所說的,意識形態不過是某種世俗的宗教,僅此而已。

然而,意識形態的問題,爲何頻頻在中國引發巨大的輿論爭議。問題恐怕還在於中國的意識形態問題,往往過於政治化。而這種過分政治化的原因,既與上世紀80年代疏忽意識形態工作導致的政治風波有關,也與其自身與執政合法性關係過密有關。某種程度上,將意識問題與執政黨的執政合法性問題掛鉤,導致了「否定其意識形態即是否定其執政合法性」這樣的認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導致了意識形態問題的政治化,甚至是過度政治化。

您已閱讀42%(510字),剩餘58%(7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