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

油價下跌爲中國能源改革創造契機

中國安邦集團研究總部:積重難返的中國國內能源價格機制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而近期國際油價的持續下跌爲這種改革提供了較好的時間視窗,應當抓住。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石油價格持續下跌,較2014年年中的高點已經下跌超過50%。國際油價持續下跌給石油進口國和出口國造成迥異的影響,對石油出口國財政、經濟造成嚴重衝擊,但也降低了石油進口國的能源成本,有利於經濟復甦。對於能源進口依賴程度日益上升的中國來說,國際石油價格的不斷下跌不僅降低了能源成本,也給中國國內能源價格體制改革提供了較好的時間視窗。

首先,中國國內能源體制和能源價格改革挑戰不是技術問題,主要的改革障礙是能源成本,以及如何滿足能源需求。由於歷史原因導致中國國內能源行業形成壟斷,而嚴重滯後的能源領域市場化改革也導致行政權力成爲配置能源資源的決定性力量,國內能源價格受到管制,政府運用成本加成原則來制定能源價格,而社會公衆也因此習慣了相對較低的能源價格,對價格上漲非常敏感。作爲發展中國家,受到支付能力和人們的支付意願限制,能源價格改革過程比較緩慢。而近期國際石油價格的持續下跌使得能源成本降低,有利於能源價格機制改革的推進。

其次,中國國內能源價格體制改革滯後也表現爲「該管的價格未管」:由於中國煤炭儲量豐富,煤炭在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領域佔據主導地位,能源的消費和生產活動產生嚴重的環境汙染,但包括資源稅、汙染稅等在內的環境價格管制卻長期缺位,致使能源價格無法包含其環境成本,不但導致能源價格總體偏低,而且形成乾淨能源和非乾淨能源的價格結構性失衡。由於石油價格持續下跌,天然氣價格也開始下跌。去年12月期間,美國天然氣價格自2012年以來首次跌破3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分析稱,一個更深層因素預示著2015年天然氣價格在全球範圍內繼續下跌。特別是在歐洲,天然氣供應合同——比如從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到德國——是與油價掛鉤的。這種掛鉤是歷史上形成的,目前在逐漸讓位於天然氣供應商之間的直接競爭。但早先簽訂的長期合同現在仍然有效,這意味著未來一年裏天然氣價格可能急劇下行。天然氣價格的下跌使得乾淨能源成本降低,有利於中國國內能源生產與消費結構的調整,從而支持能源價格機制改革。

您已閱讀54%(844字),剩餘46%(7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