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上海自貿區政策創新四大領域

安永中國合夥人譚綺、吳俊:上海自貿區成立一年,各部門公佈近90部法規檔案,創新主要體現在投資准入和制度、金融和外匯管理、海關監管服務、稅收政策和納稅環境。

【編者按】作爲中國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成立於2013年9月29日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走過一年,各方反應不一。自貿區改革一方面備受各界關注,另一方面高期待如何落地亦飽受爭議,對於改革進度快慢也有不同評價,其成敗得失可謂關係全域性,FT中文網近期推出自貿區專題,敬請關注。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作爲中國大陸境內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2014年9月底迎來一週歲生日。一年來,上海自貿區28.78平方公里的區域範圍內吸引了大量的企業入駐,新設企業比建區前已增加了一倍。根據中國金融資訊網數據,截至2014年8月底,區內累計新設企業逾1.2萬家,月均新設企業超過1000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的比例也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

繼今年5月亞信峯會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臨上海自貿區考察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期也再次來到上海自貿區考察調研。上海自貿區被寄予厚望,承擔著作爲中國經濟深化改革探路者的主要任務,其開拓領域包主要括以下領域:政府職能轉變、擴大投資領域的開放、推進貿易發展方式轉變、深化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及完善法制保障等多項改革任務。在總體方案頒布實施的近一年時間裏,中國各部委、上海市政府以及各相關部門已經正式公佈了近90部法規檔案,主要涉及投資准入及商業登記、外匯、金融、海關、質檢、稅務等方面,對於自貿區創新的步伐各界也有不同看法,其政策制度創新點主要體現什麼領域呢? 未來改進空間何在呢?

您已閱讀24%(613字),剩餘76%(193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