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上海自貿區的四大難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上海自貿區成立至今,總方案對金融改革部分卻措辭謹慎。自貿區雖承擔了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重任,四大問題也反映了實施困境。

【編者按】作爲李克強經濟學的破冰一步,上海自貿區引發諸多關注。這是中國特區實驗的又一次升級版?抑或僅僅是一次政策放鬆的區域性實驗?自貿區對於中國經濟長期意義幾何?如何防範自貿區金融風險?國際經驗與上海自貿區啓示何在?

FT中文網對此議題會持續關注,敬請讀者期待,自貿區專題鏈接可見此處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終於在今年9月29日正式掛牌,與早前筆者在本專欄的文章(《上海自貿區應成爲升級版特區》)中所預期的大體一致,自貿區致力於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投資領域的開放、推進貿易方式發展轉變、深化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以及完善法制領域的制度保障,是個重大制度創新,其潛在意義堪比當年深圳特區的建立。

您已閱讀12%(293字),剩餘88%(214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沈時度勢

沈建光,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前瑞穗證劵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少時曾求學歐美,希望縱橫四海,遊歷全球;如今重心迴歸中國,專欄立意審視中外經濟,建言宏觀大勢。曾任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家,現亦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